本书深入探讨了被掠夺文物的归还问题、国际地位以及国际构建的国家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富有启发意义。
为何文物归还问题会成为政治议题?藏于一国国家博物馆中的文物如何反映该国的国际地位?为何有些国家同意归还被掠夺的文物,有些国家却不然?
长期以来,国家艺术收藏一直是各国在国际社会中争夺地位、声望和文化价值的一种方式。然而,在很多曾经的帝国,其国家收藏中包含着历史上扩张和殖民占领期间掠夺来的艺术品。尽管在曾经,这意味着高的国际地位,但这种地位的象征,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如今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二战后,一个全新的有关文物来源的国际法律和规范框架逐渐形成,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实现制度化。自那以后,在国家与国际范围内,出现了很多要求归还被掠夺文物的社会运动。这种转变不仅确立了掠夺行为的错误性质,更重要的是,还意味着归还掠夺品在道德上的正确性。由于对拥有艺术品的意义进行了重新定义,一件文物的历史来源已成为其价值的核心要素,而确认文物来源和要求文物归还直接威胁到了一些国家的地位。那些在曾经抬高某些国家国际地位的东西,如今却有可能使那些国家的地位下降。
在《艺术背后的权力游戏》一书中,叶莲娜·苏博蒂奇探讨了被掠夺文物的归还与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帕特农神庙(“埃尔金”)大理石雕(the Parthenon ['Elgin'] Marbles)、贝宁青铜器(the Benin Bronzes)以及一批在犹太人大屠杀期间被掠夺、现藏于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中的画作。苏博蒂奇讲述了这些文物的故事,包括它们如何被掠夺,又是如何最终陈列在一国的国家博物馆内的,以及与归还它们相关的争议。尽管在这些案例中,掠夺的历史背景、所有权主张、归还运动以及对其的抵制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但从这些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国际上如何建构国家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以及它如何服务于一国对国际地位和声望的追求等更广泛的问题。
本书对文物归还纠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揭示了国际舞台上藏在艺术品所有权转移背后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