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10万次互动、6年苦练,终于发现的思维复制写作术》
  • 10 Wan Ci Hu Dong 、6 Nian Ku Lian,Zhong Yu Fa Xiu De Si Wei Fu Zhi Xie Zuo Shu
  • 图书类型:非文學類\社科\科普      浏览次数:51
  • 作者:Duo Mi
  • 社: 圆神出版

    代理公司:ANA

    出版日期:2025/03/01

        数:256页(平装\双色印刷)

    审读资料:样书\部份样章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作者粉专3.7万人追踪,热门发文屡创上千人按赞,数百甚至上千则分享的高互动内容!

市面上的文字相关课程多为表层知识,本书则是作者钻研多年实证有效的写作底层逻辑。

 

当我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并打算认真对待时,遇到了难处。

根本没人教过我怎么写作。

于是我开始土法炼钢,阅读大量相关书籍、

创作超过500篇社群文章、累积了10万次互动后,

才真正摸索到了写作的底层逻辑。

透过这本书,我真心诚意地传授这些写作的秘诀,

让你不走冤枉路,一次就学会写作!

 

‧写作不是作文课,不会教你华丽词藻!

‧写作不是小编课,不会教你套路模板!

‧写作不是文案课,不会教你文案框架!

 

写作是学「说服」,是用文字影响他人。

 

写作是最古老的思维复制术:当我们在阅读时,就是在重现作者当时的思考过程。如果你能组织自己的观点——把你头脑中的讯息,有条理、有逻辑、有说服力地传达给对方。那么,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说服别人,甚至让他采取行动,你就能获取多大的资源——人们会给你钱,给你机会,你会有影响力。你几乎能获得你想要的任何东西!

 

「沟通对焦」的真相:如果想要做到「说服他人」……将你的思维,完好无损的复制或者是灌输到他人的脑袋里。那你就必须要了解……怎么完好无损的把你想说的论点表达出来,又怎么让这些论点以一种别人能读懂,损耗极小的方式,钻进读者的脑中。

 

传播路径损耗:写作是一种传播行为,中间的每个传递过程——「作者脑子→编码→媒介→译码→读者脑子」——都会有讯息损耗。因此,写作不是写就完事了,它所涉及的是系统性问题……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有效地降低每个环节的系统损耗!一般人讯息的交换效率可能连1%都没有,但优秀的作者却能将「编码」和「译码」的损耗都降到最低。

 

写作是最好的投资,而你需要知道: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将你脑海中的讯息,有条理、有逻辑、有说服力地传达给对方,使他理解并采取你期望的行动。

‧事实是,我们从未真正学习过写作。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披着写作外衣的「伪写作」。

‧我们得先知道读者是如何译码的,才能有效地编码。这就是所谓的「逆向编码」——先译码,后编码。

‧写作就是在为读者铺设一条平坦的阅读之路。你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从视觉呈现、内容组织,再到论点表达,都要以降低读者的「阅读冲突」作为目标。

‧结论先说所能收获的,就只有对方的抵触而已。

‧不同平台所偏好的内容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当你经营不同平台时,同样的内容不能无脑地复制贴上,而是得根据该平台的特性,去客制化内容。

‧同样的内容发布在不同的平台上,会传递出不同的价值——当你选择更「昂贵」的传递方式时,你就能提升接收者对内容的重视程度。

相关资料

目录

自序 自学写作的诸多坑 
PART 1
核心能力
写作到底该学什么?——打开思维复制的密码 
为什么你一直学不会写作? 
不是你缺乏「写作天分」 
写作的本质:如何把思维复制到别人脑中 6
译码与编码:作者的脑到读者的脑 
PART 2
解碼
每引发一种冲突,都会削弱一分文章的说服力
文字墙杀手:密密麻麻必然逼退读者 
无法解读,那就是乱码 
不合他观点,那就是鬼扯 
PART 3
编码
如何建构一篇完整的文章?
严格抑制动笔欲望 
记录脑中窜出的单字 
用心智图串接所有要点 
以线性草稿撰写 
段落是最小思考单位 
写初稿时不审查 
用你自己的声音写作 
说服人的完整结构
受众思维:站在读者的立场说话 
啰嗦才是精准  
PART 4
改文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  
文本诊断法:扫描文章「违禁品」 
编辑准则一:删字——确保关键讯息是关键
编辑准则二:情境——把文章置入「联合场景」对话中 
展示具体场景 
对话口语化 
编辑准则三:逻辑——文章如何层层带领读者思考
编辑准则四:格式——如何「排」文字,也是一门技术 
编辑准则五:要点——文章爆红的三大关键点 
编辑准则六:媒介——「媒介即讯息」让写作更贴合平台
PART 5
刻意练习
十二个高效写作习惯
一、框架最重要 
二ˋ闭关,断绝一切干扰 
三、一起床就写作 
四、写作,是从昨晚开始的 
五、建立写作空间 
六、每天写,不靠灵感靠习惯 
七、双文件工作法 
八、避开空白稿
九、日常收集笔记 
十、提前准备好标点符号 
十一、间歇式写作(西红柿工作法)
十二、同时进行多个项目  

后记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