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点:
重新审视奥威尔逝世后,其思想遗产的传承脉络与被曲解滥用的情况,引领读者回归他作品的原始文本与创作语境
带领读者回溯奥威尔的生平轨迹、创作历程、婚姻情感与人际交往,兼及他的新闻工作实践,以当代视角洞察其思想内核
剖析奥威尔对女性、殖民主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立场
探究奥威尔的人生经历,如何映射他在政治与个人议题上不断演变的看法
乔治·奥威尔的言论,被引用与误引的频次之高,堪称空前。他能否挣脱那些断章取义的只言片语,还原真实面貌?
乔治·奥威尔,至今仍是个值得持续深挖的人物。他已然成为网络热梗、世界级作家、国家文化符号,伦敦有他的雕像,有专门研究他的学术协会,有以他命名的奖项与期刊,成了文学创作里的常用意象、舞台剧目主题,催生出多部电影、多幅壁画,还衍生出诸多误传语录,贡献了两个专属形容词,围绕他诞生至少六部虚构作品,近来又成“失效隐喻” ,往后想必还有更多赞誉加身。
罗伯特·科尔斯所著《乔治·奥威尔:人生旅程与思想遗存》,是一部知识传记。书中跳出常规,梳理奥威尔的一生与创作:1903年,他诞生于英帝国如日中天之际;1950年冷战前夜,溘然长逝。其人生轨迹,嵌入两次世界大战、两场伟大革命、长期全球经济大萧条、共产主义蓬勃兴起、美国战时称霸的宏大背景。无论对这些时代巨变洞察多深,无论个人生活里如何克制自守,奥威尔始终直面“我是谁”的叩问,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矛盾。
他的两部现代经典《动物农场》(1945)与《一九八四》(1949),精准锚定所处时代的精神内核。世人对他的关注从未降温,引用他的人多,曲解误读的也多,奥威尔正面临被碎片化语录架空的风险。而科尔斯的书写,让这位作家的本真,再度清晰浮现 。
全书目录:
致谢
前言
奥威尔自述
第 1 章:伊顿公学学子,缅甸警官(1911-1927)
第 2 章:流浪作家(1928-1935)
第 3 章:深入矿井,重见天日(1936)
第 4 章:奔赴西班牙,黯然离去(1937)
第 5 章:人民之子(1939-1945)
第 6 章:挺身而出,走向台前(1941-1945)
第 7 章:婚姻生活
第 8 章:声名鹊起(1949-1950)
第 9 章:遗产
第 10 章:成为奥威尔的意义
注释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