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西方精神健康体系提出迫切反思——现行体系只治疗症状,却无视导致痛苦的剥削性系统。作者卡米尔·基迪亚博士(Khameer Kidia)身为罗德学者、哈佛医学院医师兼人类学家,从全球视角为我们带来全新启示。
在《疯狂帝国》中,基迪亚博士重新评估了全球北方(发达国家)的精神健康现状:面对种族主义、经济不平等等结构性病因,现行方案只是用药物压制症状,而非变革根源。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基迪亚的母亲曾深受殖民主义心理创伤。他通过家庭经历、临床实践和田野调查,直指当前应对全球精神健康危机的根本缺陷。
西方精神病学诞生于19世纪殖民时期,在新自由主义下扩张,其本质是缓解压迫性结构带来的抑郁、焦虑、饥饿和贫困,而非修复结构本身。"职业倦怠"就是典型例证——它本质是社会与经济问题,却被包装成医学病症。基迪亚以清醒的头脑和赤诚之心,质问当前药物主导、"一刀切"的精神健康体系拒绝回答的关键问题:
历史、文化与政治如何塑造精神痛苦?囤积癖是医学问题吗?为何不用抗精神病药的地方,精神分裂症预后反而更好?津巴布韦祖母坐在木制"友谊长椅"上的谈心,是否比西方训练的治疗师更有效?对贫困人群而言,现金能否替代药片?
《疯狂帝国》犀利交织了精神病学的殖民起源、压迫的心理后遗症,以及在僵化体系中负重前行的医护困境,最终提出革命性构想:全球精神健康应成为一个包容的领域,让患者、照护者与医疗工作者的声音都被听见,因为我们的福祉本就彼此相连。
全书目录:
引言
第一部:历史(Hx)
1. 精神崩溃
2. 神经症候
3. 蜜蜂炸弹
4. 救世主与结构调整计划
5. 400万杯卡布奇诺
6. 化学失衡的神话
第二部:诊断(Dx)
7. 蓝色小药丸
8. "脑部疾病"
9. MONGO(我的生活不属于我)
10. 思虑过甚
11. 债务致死
12. 珍宝巢穴
13. 人间地狱
14. 多巴胺
15. 守门人
16. 珍珠与抗议性精神病
17. 氟哌啶醇沙丁鱼
18. 创可贴
19. 我们都在遭受创伤!
第三部:处方(Rx)
20. 医患关系
21. 认知自由
22. 友谊长椅
23. 祖母的魔力
24. 神经补偿
25. 我因我们而存在
致谢
附录一:词语的力量
附录二:方法与立场
注释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