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哲学与文学的新动向》
  • NEW DIRECTIONS I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 图书类型:大众哲学      浏览次数:6
  • 作者:David Rudrum
  • 出 版 社:‎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代理公司:ANA/Jessica Wu
    页    数:496页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电子稿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本书亮点:

 探讨了哲学领域的新发展,包括思辨实在论、客体导向本体论、新唯物主义、后人类主义、语言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
 细致解读了华兹华斯和雪莱的诗歌、《瓦尔登湖》《汤姆叔叔的小屋》和《一九八四》等经典作品,以及《恶棍来访》《末世男女》和《石神》等当代小说
 收录了克莱尔·科尔布鲁克撰写的一篇具有指导性的导论,她是该领域的权威学者
 探讨了在科学技术进步、气候变化加剧以及当代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关于人类意义的核心议题

这本创新性的学术著作探讨了21世纪哲学的新进展如何与文学研究领域相互作用。它不仅突破了传统分析方法的局限,拓展了文学理论的视野,还深入探究了这种互动带来的深远影响。
本作品集探讨了哲学与文学如何共同塑造关于伦理、政治、主体性、物质性与现实的讨论,同时反思当代世界的本质,提供看待思想与文本之间关系的新视角。

《哲学与文学的新动向》

致谢
编者前言
总导论:院系之争,哲学的文学不可能性

第一部分:超越后现代:文学、哲学与当代性问题
编辑引言
1. 多现代状况:关于迷茫的报告
2. 元现代主义:时期、情感结构与文化逻辑——以当代自我小说为例
3. 元小说的终结或伊根《恶棍来访》的浪漫主义时间
4. 虚拟人类:加里•施特恩加特《超级悲情真爱故事》中的后人类主义与(后)后现代网络空间

第二部分:超越主体:后人类与非人文学批评
编辑引言
5. 埃莱娜•西克苏的《如此近》或主体的移动事物
6. 梅亚苏、关联主义批判与英国浪漫主义
7. 虚构客体、虚构主体
8. 论意义之死

第三部分:超越客体: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客体导向哲学与新唯物主义阅读文学
编辑引言
9. 非台球亦非星球B:拉图尔的盖娅、文学能动性及人类世书写地质史的挑战
10. 形式主义的三个问题:一种客体导向的视角
11. 异名与同名的场域:新唯物主义、思辨虚构与构(世)词
12. 爱默生的思辨实用主义

第四部分:日常语言批评:通过英美哲学阅读文学
编辑引言
13. 日常语言批评的两个例子:阅读《科南特读罗蒂阅读奥威尔》——哲学与文学交汇处的阐释
14. 斯坦利•卡维尔与现代主义政治
15. 推论主义语义学、直觉主义美学与《瓦尔登湖》

第五部分:作为伦理的具身化:人类世中的文学与生命
编辑引言
16. 活着讲述故事:气候危机洪水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叙事视角与伦理
17. 当代人类世小说:伊恩•麦克尤恩的《日光》、珍妮特•温特森的《石神》、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末世男女》与《洪水之年》
18. 黑暗前导日:世界末日之时的哲学、小说与虚构——一本虚构-批判指南
19. 姑且这么说

第六部分:规训之后的政治:文学、生命、控制
编辑引言
20. 文学的生物政治
21. 我们已偏执太久,无法停歇
22. 稳固新自由主义:当代美国小说的偶然性
23. 自动艺术,自动交易:金融、小说与哲学

撰稿人简介
索引
相关资料
合著作者简介:

里德万·阿斯金(Ridvan Askin)是巴塞尔大学美国文学与普通文学博士后教研员。近期出版物包括两本合编卷:《21世纪美学》(Aesthetics in the 21st Century),特刊《思辨》(Speculations,2014);以及《文学、伦理、道德:美国研究视角》(Literature, Ethics, Morality: American Studies Perspectives,Narr出版社,2015)。

弗里达·贝克曼(Frida Beckman)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其著作包括:《控制文化:福柯与德勒兹之后的规训》(Control Culture: Foucault and Deleuze after Discipline,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18)、《文化控制批判:解读当下的寓言》(Culture Control Critique: Allegories of Reading the Present,Rowman &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出版社,2016)。并在德勒兹研究方面发表大量论著,包括:《吉尔•德勒兹:批判的一生》(Gilles Deleuze: A Critical Life,Reaktion Books出版社,2017)、《在欲望与快感之间:德勒兹的性理论》(Between Desire and Pleasure: A Deleuzian Theory of Sexuality,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13)及主编文集《德勒兹与性》(Deleuze and Sex,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11)。
版权状态
版权已授:印度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