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
-
大卫·马廷
-
David Mattin
-
过去15年间,大卫·马廷(David Mattin )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卓越声誉,成为在新兴技术及其经济社会影响领域最受青睐的专家之一。他曾为迪士尼、万事达、Alpha、Meta等众多世界级影响力企业的高管们提供顾问服务。大卫的Newsletter《新世界,旧人类》(New World Same Humans)订阅用户超过25000名,参与制作的YouTube视频号订阅者超60000名。他的文章...
|
|
|
|
-
《生灵与机器之战:未来生命、命运与万物之争》
-
CREATURE VS MACHINE: Adventures Inside the Coming Battle for Life, the Future and Everything
- 图书类型:大众社科
- 作者:David Mattin
-
出 版 社:待定
代理公司:C&W/ANA/Winney
字 数:约90,000词
出版时间:待定(预计2026年10月递交全稿)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大纲
- 联系人:Rights
浏览次数:46

内容简介
2025年,我们的文化被两种对立的未来愿景所萦绕。一方宣称,借助新兴技术,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将建立一个近乎无限丰饶的世界——人类将飞向宇宙、殖民外星、与智能机器融合,成为全知、永生、无限的存在。另一方则力主我们猛踩刹车,警告说,若照当前模式在技术化和现代性的道路上狂飙突进,人类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大卫致力于探索这场迫在眉睫的冲突,并在此过程中叩问人性的本质。他将探讨“生灵”与“机器”两种意识形态的起源,一路追溯至我们文化史和哲学史的内在张力,直至现代性诞生的源头。他将揭示这场冲突如何打乱旧有的社会阵营,让昔日敌人成为盟友,使多年挚友分道扬镳。我们已能感受到这种...
展开
2025年,我们的文化被两种对立的未来愿景所萦绕。一方宣称,借助新兴技术,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将建立一个近乎无限丰饶的世界——人类将飞向宇宙、殖民外星、与智能机器融合,成为全知、永生、无限的存在。另一方则力主我们猛踩刹车,警告说,若照当前模式在技术化和现代性的道路上狂飙突进,人类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大卫致力于探索这场迫在眉睫的冲突,并在此过程中叩问人性的本质。他将探讨“生灵”与“机器”两种意识形态的起源,一路追溯至我们文化史和哲学史的内在张力,直至现代性诞生的源头。他将揭示这场冲突如何打乱旧有的社会阵营,让昔日敌人成为盟友,使多年挚友分道扬镳。我们已能感受到这种变化,而大卫首次为其赋予了清晰的语境。他将与身处科技最前线的专家、活动家、哲学家对话,挖掘“生灵”与“机器”对立的深层渊源,探索这道裂痕从人类历史上那些悬而未决的矛盾中诞生。最终,他将就我们能否以及如何寻找出路提出大胆论断。
大卫勾勒了即将到来的意识形态碰撞、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冲突、我们将被迫做出的抉择,但本书的卓尔不群之处,除了极具说服力的文字本身,更在于他强大的写作能力,他对古典学、历史、科学、神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对一切举重若轻。《生灵与机器之战》堪称非虚构写作的典范,我们无比自豪地向推荐这部作品。
《生灵与机器之战》将与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娜奥米·克莱恩(Naomi Klein)、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等人的著作比肩。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导言
第一部:冲突将至
第二章 我们是谁
第三章 保守与进步之辩的终结
第四章 新战线
第二部:冲突内探
第五章 渊源与前线
第六章 论智力
第七章 论工作
第八章 论爱情
第九章 论地球
第十章 论国家
第十一章 超越地球
第十二章 超越文明
第十三章 论身体与大脑
第三部:新世界
第十四章 机器的胜利
第十五章 为根本差异辩护
第十六章 我们可能成为的样子
尾声:序幕,也是开始
【来自代理人】
不少编辑朋友应该都听我们介绍过苏格兰最优秀的大众社科出版社之一——Canongate。我们的老朋友,原Canongate的版权经理查理・图克(Charlie Tooke)跳槽到了同样堪称业界龙头的C&W代理公司并继续与ANA保持密切合作——收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就开始期待他带给我们的第一部非虚构,事实证明,查理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
上周,C&W推出了一部异常精彩的非虚构大纲——《生灵与机器之战》,作者是国际公认的科技史学家大卫·马廷。读完大纲后,我们坚信,于这个时代而言,这既是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更将是一部历久弥新的杰作,值得广大读者在未来多年反复品读。
C&W公司已经向向英国各大出版社推介此书一周有余,首轮报价截止于10月2日。UTA则负责美国地区的推介。目前,外方已与荷兰的Nieuw Amsterdam/Park、匈牙利的Agave达成了pre-empt。
【关于本书】
大卫核心论点是——人类社会,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正站在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上,传统的政治分歧(左派/右派、保守/进步)正在失效,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根本性的意识形态断层——“生灵”与“机器” 之间的对立。
“机器”阵营相信“血肉苦痛机械飞升”,认为技术是人类超越自身局限、实现无限繁荣、甚至达到永生的终极路径。他们主张加速技术发展,拥抱超智能、太空殖民、人类增强(Human augment)。
“生灵”阵营则认为人类应接受作为“生灵”“自然造物”的自然界限,珍视人性中的主观体验、与自然世界的联系、历经数百年演化而来的社会制度。他们对无限制的技术进步持怀疑或抵制态度,主张“慢下步调,关注沿途的风景”,保护地球和人性中最弥足珍贵的部分。
全书计划约9万字,分为三个部分
一、即将到来的冲突
描绘当前文化中存在的两种对立叙事,即技术驱动的“超人类天堂”与科技导致的“文明崩溃”。论证传统的“保守 vs 进步”政治框架已无法应对当前技术永久革命的状态。阐明“生灵”与“机器”这两个新兴联盟的核心原则和世界观。展示这一新的分歧如何开始重塑政治、文化和社会联盟。
二、冲突的内涵
这是全书的核心,通过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具体案例,深入探讨“生灵”与“机器”的冲突,并追溯其思想和文化根源,涉及的领域包括:
1)论工作:人形机器人与自动化导致的失业和社会动荡;
2)论爱情:AI虚拟伴侣、AI父母、家庭关系的变革。
3)论地球:基因工程复活灭绝物种、地球工程等“自然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4)论国家:“网络国家”运动用区块链技术取代传统国家。
5)论地外:太空殖民成为为机器意识形态的延伸。
6)论身体与大脑:脑机接口、生命延长技术,以及人类增强最终导致的人类物种的实际分化——这是冲突最尖锐的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大卫深邃地追溯思想根源:
1)机器思想:溯源至弗朗西斯·培根、俄罗斯宇宙主义、加州赛博迷幻文化等,其深层动机是通过技术恢复神性、成为“人间之神”的宗教冲动;
2)生灵思想:溯源至卢梭、浪漫主义诗人、深层生态学、温德尔·贝里等,强调文明对人的异化,主张回归自然和真实的人际关系。
三、“美丽新世界”
大卫认为,由于技术力量的强大和分散,“机器”阵营将在许多领域获胜,并按照其愿景重塑世界。但胜利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必须过“机器”式的生活。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能够容纳激进差异的新体系。借鉴以赛亚·柏林的“价值多元论”,大卫指出生灵与机器的冲突源于人类本性中两种同样正当但无法完全调和的面向——既是追求无限的“心智”,也是受限的“生灵”。
对此,大卫提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1)政治革新:建立一种“后自由主义”体系,承认根本性差异不可消除,只能管理。具体措施包括推动开源AI、建立技术发展速度不同的社区(多速现代性),让人们有选择权。
2)精神革新:两大阵营都需要回答深层次的“目的”问题。机器需要明确“超越”是为了什么?生灵需要阐明“人性”为何值得守护。
3)最终答案:在技术能模拟一切的未来,唯一无法被机器替代的,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共同人性的、真实的相互看见和联结。关注彼此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将成为人类最神圣的实践。
本书特点与市场定位
1)难以逾越的宏大叙事:不仅谈论技术本身,更将其置于历史、哲学、文化和政治的广阔背景下,提供了一个理解未来的全新框架。
2)跨学科吸引力:既能吸引对科技未来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吸引关注社会趋势、政治和思想史的读者。
3)现实与深度结合:既有对前线人物(如生物黑客、网络国家构建者、反AI活动家)的生动采访,也有深刻的思想史梳理。
同类对比:本书旨在与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等未来主义作品对话,同时对其忽视人类冲突本质的倾向进行批判。它也将保罗·金斯诺斯等反技术现代性作家的观点,置于一个更大的意识形态斗争图景中。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雄心勃勃、视野开阔的作品,它试图为我们这个技术激变的时代提供一个理解范式,并探讨如何在不可避免的冲突中,构建一个能让不同价值观的人类(以及后人类)共存共荣的未来。
收起
媒体评论
“出类拔萃、强而有力,全面且极具原创性。我认为当今世界需要这样一本书,我本人也极其渴望一读。”
——迈克尔·布哈斯卡(Michael Bhaskar),著有《内容之王》,合著有《浪潮将至》(THE COMING WAVE)
版权状态
版权已授:英国(10月2日第一轮报价截止)、荷兰、匈牙利、西班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