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
-
约亨·佩歇尔
-
Jochen Peichl
-
医学博士约亨·佩歇尔(Jochen Peichl)博士出生于1950年,是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医学和心身医学方面的专家。他完成了包括自我状态疗法在内的各种心理疗法培训课程,2011年之前一直担任纽伦堡医院心理疗法和心身医学的高级医师。他著有多部专业书籍和面向普通读者的大众出版物。如今,他在自己的诊所工作,并领导着催眠分析部分工作和自我状态疗法研究所(InHAT)。
|
|
|
|
-
《当善意变成枷锁:创伤自救指南》
-
WHEN BEING NICE BECOMES A COMPULSION: Strategies against Traumatic Stress
- 图书类型:大众心理
- 作者:Jochen Peichl
-
德语书名:WENN NETT SEIN ZUM ZWANG WIRD
出版社:Kösel
代理公司:Penguin Random House Verlagsgruppe/ANA/Winney
页数:240页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审读资料:电子稿
- 联系人:Rights
浏览次数:29

内容简介
理解创伤性应激相应的社交反应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都有益。然而,过度取悦他人、对和睦关系显著成瘾,或是过分妥协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低自尊、慢性疲劳、焦虑障碍或抑郁。这种过度顺从的行为源于童年早期的压力和创伤经历。这种“讨好反应”是一种生存策略,人们通过顺从行为和自我牺牲来应对他们认为具有威胁性的情景,并且也在人际交往中反复采用这种策略。
皮希尔以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心理学和治疗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受此困扰的人群阐明了“讨好”症状。
展示了这种创伤反应如何影响日常生活,并提供了相应策略,...
展开
理解创伤性应激相应的社交反应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都有益。然而,过度取悦他人、对和睦关系显著成瘾,或是过分妥协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低自尊、慢性疲劳、焦虑障碍或抑郁。这种过度顺从的行为源于童年早期的压力和创伤经历。这种“讨好反应”是一种生存策略,人们通过顺从行为和自我牺牲来应对他们认为具有威胁性的情景,并且也在人际交往中反复采用这种策略。
皮希尔以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心理学和治疗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受此困扰的人群阐明了“讨好”症状。
展示了这种创伤反应如何影响日常生活,并提供了相应策略,以中断这种问题行为模式。
本书旨在帮助受“讨好反应”困扰者化解冲突、减轻压力、找到自主权,并设定现实的目标。
以紧凑、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了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主题
目录:
前言
引言
为什么您应该阅读这本书
您将在本书中读到什么
第一部分:基础与起源
第一章:面对威胁的防御性反应/我们的大脑如何对危险作出反应
创伤——简单回顾
6F——六种生存反应:大脑的防御连锁反应
防御反应的神经生物学标记
防御反应的发展历程
适应、讨好行为与社会等级系统
第二章:对创伤性应激的社交反应
社交反应模式的积极特质
面对压力与危险的社交反应
四种社交适应反应
第三章:其他的社交防御反应
“瘫倒”
“照料与交友”反应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四章:“小鹿斑比反应”背后的心理学
“小鹿斑比反应”与不安全依恋风格
对亲近的渴望与恐惧
适应与取悦
认知扭曲与信念
第五章:教育和家庭动态的影响:“小鹿斑比反应”的形成
家庭动态与角色分配
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小鹿斑比反应”形成中的作用
有害的家庭系统:早期依恋创伤
内在小孩的困境
内在系统的动态
第二部分:表现与影响
第六章:成年人的“小鹿斑比反应”
成年期“小鹿斑比反应”的主观症状
具有“小鹿斑比反应”的成年人所表现的不同人格风格示例
典型的思维模式
“小鹿斑比反应”的功能
“小鹿斑比反应”的长期影响
第七章:“小鹿斑比反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讨好:社交媒体与线上互动
真诚与强迫的友善
文化语境中的“小鹿斑比反应”
“小鹿斑比反应”与“照料与交友”
“小鹿斑比反应”与“取悦他人”的区别
“小鹿斑比反应”与隐蔽型自恋
电影中的“小鹿斑比反应”:《窃听风暴》
第三部分:改变与治疗之路
第八章:“小鹿斑比反应”:我受影响了吗?
三个重要方面:关于治疗的一般事项
我这一切是从何而来?探寻原因
第九章:一般治疗建议:应对策略
规范疗法提供的方案
社交技能训练
第十章:针对内在讨好者的部分疗法:自我状态治疗
自我状态与内在舞台
卡琳娜与“小鹿斑比反应”:一段自我状态疗法的历程
我在治疗中做了什么?
将内在小孩带入当下
“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永远不会太晚”
参考文献
注释
作者简介
收起
|